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钢铁巨头如何转型,钢贸商如何起死回升(上)

徐凝: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8月22日,首钢总公司总经理徐凝就首钢搬迁调整的背景和决策过程,接受了《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的专访。

  “首钢搬迁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首钢搬迁调整的决策和实施,有利于促进钢铁工业布局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环境治理和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徐凝强调。

  三个需要赋予搬迁调整重大意义

  谈到首钢搬迁调整的背景,徐凝说:“这基于三个方面的需要。”

  一是解决北京环境问题、落实城市功能定位的需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北京明确了新的功能定位,同时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钢多年来加强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全国钢铁企业中处于先进水平。但是,北京地区的环境容量非常有限,空气质量要达到举办奥运会要求的二级标准,排放总量要控制在3.3万吨/年~4万吨/年,而当时的实际排放总量为11万吨/年,只能大幅削减工业排放总量。

  “在4.4万吨/年的工业排放量中,首钢占1.8万吨/年,且地处北京西部上风向,对市区空气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不适合继续发展钢铁冶炼工业。”徐凝坦言,“首钢从大局出发进行搬迁调整,是治理好环境的必然选择。”

  二是我国钢铁产业布局调整、自主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全国75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18家位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钢产量约占全国的20%;有34家位于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钢产量约占全国的40%,都面临着布局调整、改善环境的任务。我国钢铁业正处于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要求,钢铁工业要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淘汰落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搬迁调整,首钢在河北曹妃甸沿海港口建设千万吨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体现循环经济要求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并结合河北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关停在北京的8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

  三是首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995年~2002年,首钢钢铁业受北京环境的限制,一直得不到发展,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逐步削弱,如果单纯压缩钢产量,不尽快通过搬迁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引起效益下降、富余人员增加、企业和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严重困难和问题。而且,首钢钢铁业局限在北京石景山区7平方公里范围内,工序布局存在先天缺陷,环保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相对较高,难以获得长远发展。

  “搬迁调整有利于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业,向北京以外地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发展解决压产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并带动非钢产业的发展,增强首钢的综合竞争力。”徐凝说。

  战略决策经过科学研究、反复论证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在万众欢腾的同时,首钢已感到将面临压产搬迁的压力。因为,当时首钢的环境治理已列入中国举办奥运会对世界的承诺。

  2003年4月份,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不宜在首都发展钢铁业,应当下决心逐步搬迁首钢涉钢产业,从现在起不在北京建涉钢项目。这是政府部门第一次正式明确提出首钢涉钢系统搬迁问题。

  徐凝告诉《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首钢反复研究,服从大局,2003年5月份提出了初步方案。2003年6月1日,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召开市委专题会,听取了首钢汇报,并建立了市政府协调机制。2003年8月1日~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召开了首钢涉钢系统搬迁评估会,之后又经过反复论证比较,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共同协商形成了最终方案。2005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

  这项工程涉及国家钢铁工业布局调整以及北京市和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治理和协同发展,包括北京钢铁业停产、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在河北建设新钢厂,北京钢铁停产后的土地开发、新产业发展,首钢历史遗留的外埠厂划转地方管理。同时,首钢要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搞好生产经营,多条战线、多项工作同时推进。

  面对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跨省市、跨部门的重大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抓好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京唐公司考察,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06年6月份,国务院成立了首钢搬迁调整工作协调小组,国务院副秘书长任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务院有关部门、北京市、河北省领导参加,对国家政策资金支持、项目可研报告审批、配套条件、人才引进、停产资产处理、股份公司资产置换等重大问题给予直接协调。

  对京唐公司项目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国家有关部门、北京市、首钢和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先后9次召开高层次的专家咨询论证会和审查会,并以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为组长,组成了首钢京唐公司专家委员会,反复研究,献计献策,使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完善。北京市成立了首钢搬迁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北京钢铁业停产、京唐公司项目、顺义冷轧项目、富余人员安置、债务衔接、技术准备确定了7条工作主线,定期召开会议加以推进。河北省、唐山市把京唐公司建设作为一号工程,给予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国务院的统一协调下,京冀两地协同配合,完成了首钢钢铁业搬迁调整的任务。“首钢搬迁调整的战略决策经过了科学研究、反复论证。”徐凝强调。  “首钢京唐的建设和投产,使京津冀区域内钢铁工业结构明显改善,有利于促进华北地区钢铁布局优化调整,为我国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为我国钢铁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循环经济探索了经验。”徐凝指出。

 

 

马国强:走“一三五”转型之路

 

  “面对钢铁寒冬严峻考验,武钢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行业深度调整的‘新常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提出并大力实施‘一三五’的转型发展战略。”8月22日,在2014转型发展·钢铁强国之路高峰论坛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钢实践研讨会上,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国强介绍了武钢在当前形势下的转型发展战略。

  据介绍,“一三五”的转型发展战略的内容是: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加快推进企业由单纯的生产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由内陆发展向沿海、国外发展转变,着力打造质量武钢、创新武钢、数字武钢、绿色武钢、幸福武钢。

 

  优化产业布局 推进产品升级

 

  马国强指出,“十一五”以来,武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大力实施中西南发展战略,在重组湖北鄂钢、广西柳钢、昆钢股份等地方钢铁企业的基础上,结合钢铁主业各单位实际,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品升级,加快调整转型,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是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并实施减量化战略。近年来,武钢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590万吨,关停炼铁产能84万吨,淘汰炼钢产能550万吨。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武钢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除防城港钢铁项目外,武钢不再投资新增钢铁产能。与此同时,武钢及时调整鄂钢产能规模,将原规划产能500万吨/年调整限制在300万吨/年以内,产品定位为精品长材,着力调整结构、挖潜增效。

  二是实现汉钢完全转型。汉钢地处湖北武汉市中心,环保压力大,工艺装备落后。武钢对其采取完全转型的策略,关停汉钢全部钢铁产能,腾退市区土地换取发展资金;在武汉市郊阳逻建设钢材深加工基地,在武汉江夏建设集加工配送、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高强建筑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实现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同时,汉钢留下来的土地与地产商合作,实现增值。

  三是做精做强武钢股份。武钢股份是武钢的核心,其装备水平达到世界一流,但盈利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差距。为此,武钢股份的转型发展主要体现在加强品种结构调整、加强精细化管理、创新营销服务、强化创新驱动和建设绿色钢企5个方面。

  四是实施内地沿海联动建设防城港钢铁基地。武钢在重组地方钢铁企业的基础上,在广西防城港建设千万吨级钢铁精品基地,突破资源、物流、环保等“瓶颈”,实现内陆与沿海联动发展;结合武汉青山地区现有的热轧生产能力,武钢采取从后向前建设模式,率先开工建设冷轧项目,确保投产就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投产就有效益。

  马国强强调:“对武钢来说,防城港项目意义重大,是解决武钢这样的内陆型钢铁企业未来的发展问题和武钢第三次创业的很好的机会。武钢绝对不会放弃,只是建设的顺序和思路有所改变。”

  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

  马国强指出,面对市场国际化、竞争全球化的发展格局,武钢将“走出去”作为拓展发展空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是加强海外矿石资源开发。武钢采取购买海外资源类上市公司股票、合资开发矿山、购买协议矿等方式控股、参股矿业公司,以较低成本掌控权益铁矿资源量400多亿吨。近3年来,武钢每年稳定获得权益矿供应700余万吨,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资源保障能力。

  二是成功并购海外优秀企业。为提高武钢产品的全球竞争力,武钢成功收购了蒂森集团下属汽车激光拼焊公司。目前武钢已投产建成世界先进的激光拼焊卷生产线,产品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市场。

  三是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武钢目前已形成覆盖全球五大洲的贸易网络,设有18家海外贸易公司及分支机构,业务范围涵盖资源投资、原燃料采购、备件采购、航运租船及相关多元化贸易等多个板块。武钢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积极开拓以印度、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等海外市场,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40多个,销售额逐年递增。

 

  改革创新激发内部活力

  多元产业成为效益重要增长极。为尽快提升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武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对外合资合作,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借船出海、发展壮大。近年来,相关产业先后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燃气、医疗、高新技术等领域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利润增幅连续两年超过20%,效益占比超过钢铁主业,尤其是外部市场比例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不断增强,成为武钢效益的重要增长极。

  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在推进市场化改革方面,着力建立完全适应市场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钢铁主业模拟市场体制机制,在武钢股份主体厂实行风险经营承包,划小核算单元,充分激发每个经济细胞的创效活力;在相关产业单位实施自主经营承包,下放投资、人事、分配、机构设置等管理权限,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激发创效活力。此外,武钢还积极研究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为企业转型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通过推进钢铁主业、相关产业、防城港项目和‘走出去’这4条战线工作,充分发挥创新驱动、深化改革的支撑作用,使武钢的转型发展取得一定进展和成效。”马国强再次强调了武钢转型发展的工作重点。

 

 

  • 上一条新闻: 连续油管技术规模化,我司首批连续油管合同签订成功
  • 下一条新闻: 中国钢铁巨头如何转型,钢贸商如何起死回升(中)

  • 业务一部:联系人:汪经理 15069510010 电话:+86 635 5085885 业务二部:联系人:刘经理 18863583868 电话:+86 635 5085775 传真:+86 635 5085775
    版权所有 © 山东普华永道钢管服务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5-2016 http://www.gangguan16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优胜网络